查看原文
其他

导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 世界读书日线上公益讲座

硕书Artbook 2022-05-22

苏珊·桑塔格

 


自1977年出版以来,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一直被视作摄影中的《圣经》。如果加上罗兰·巴特的《明室》(1981年),这两部类似上下集的著作始终是我们理解摄影或是进入摄影世界的钥匙。

对于《论摄影》的解读,如果仅以《论摄影》自身而言,常常会陷入无法释读的境地。有时候甚至会深入泥沼,茫然无措。好在桑塔格著作颇丰,其构成的思想体系、创作兴趣也不只在摄影一隅。摄影之外的很多著作与经历都可以用来佐证或间接说明她的意图。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桑塔格的创作思想、生平事例来看,论述摄影只是她诸多写作中的一环,仅以说明或是看待她想关注的更大事件和系统中的一个部分。



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免费讲座



首先,解读《论摄影》的难点在于跨文化。这种跨越意味着:

一、我们需要跨越中西方文化的陌生感。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桑塔格的很多常理式论述无疑是对空式的独奏。

二、我们需要跨越时间。桑塔格的论述是时事论述,即关注的时间段是她著书时的20世纪70年代,而且还有当时欧洲和美国的时事背景以及西方自身社会背景等。

三、我们需要跨越翻译的差异。目前所使用的版本已经非常优秀,但仍然无法遮掩在理解时字词达意的问题。

四、我们需要跨越思维体系。国内对于桑塔格的研究,有论述其美学思想、有论述其现代性思想、有论述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等。这些都在表明,桑塔格接受过较为严格的西方学术化训练,她基本延续了波德莱尔、齐美尔、本雅明、克拉考尔这样一个基本路线的熏陶,展现的写作风格具有箴言式、逻辑严密的特点。阅读和理解她的文本需要环环相扣,不断地转换思路,提高思维节奏。

《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其次,如果进行了这种跨文化穿越,当我们尝试了解桑塔格的生平和经历,尤其是她作为犹太人、疾病罹患者、女性、双性恋者等之后,再结合她著作、艺术作品的发表时间,就可以逐渐发现《论摄影》是一个她探究自己与世界关系的节点。

在这个节点中,桑塔格将讨论的材料放置于摄影世界,而其讨论的核心却是她始终贯穿的接近哲学思想的人生与世界思考。


苏珊·桑塔格



一般认为,桑塔格的各种经历决定了她的种种思想表现。比如,她喜欢笔记体式的文体,这意味着她倾向于自己是一种思想家的角色;又如,她的犹太人身份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救赎,在努力失败之后又产生反思;再如,她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自身又具有现代性的某些特征。更有,以今天的角度回顾桑塔格和《论摄影》,她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由现代性转向后现代性的各种端倪之中。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1948年



总之,这本《论摄影》的确围绕摄影展开,但是这一巧合的内容常常使摄影人误以为可以从中获取不竭的思想动力,而在真正展卷阅读时却产生一丝失望。与《明室》似乎相同,这本讨论摄影的名作,好像在讨论摄影,但真正讨论的又不是专门意义上的摄影,至少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认识到的摄影。

阅读《论摄影》可以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认识到曾经有人如此来思考摄影,将摄影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有可能创作出自己思想体系中的作品。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这才是《论摄影》的根本意义,更是一次畅快淋漓的思维快跑。







讲 座 要 点


1. 跨文化阅读:议论、讨论或是评论摄影

2. 苏珊·桑塔格:其人其事

3. 苏珊·桑塔格思想体系与《论摄影》的关系

4. 苏珊·桑塔格的摄影思考:超现实主义

5. 重点解读:以《在柏拉图的洞穴里》为例及其延展




讲 座 信 息


1. 讲座时间:4月23日20:00—21:30

2. 讲座形式:语音直播+幻灯片+互动

3. 讲座平台:千聊直播间—影艺堂

4. 报名方式: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5. 此次讲座为公益性质,可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进入

6. 此次讲座可永久回听




长按二维码,免费听讲座




分 享 嘉 宾



戴菲 |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策展人、写作者


曾多次策划平遥、大理、丽水等摄影节展览,并获各类展览、比赛、理论研讨会等奖项;发表专业类论文数篇,出版摄影类著作若干;参与各类摄影节、讲座、学术活动等,文字及评论见于各类摄影报刊与媒体。




长按二维码,立即听讲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导读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